不再是朋友的夜晚动画樱花
什么样的吃苦才是人生的真谛??《不再是朋友的夜晚动画樱花》??增强社会治理总体效能,必须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治理总体效能,必须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要着力提高系统治理能力,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要着力提高依法治理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要着力提高综合治理能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要着力提高源头治理能力,把治理工作的重心从事后转向事前,使治理工作的关口前移,既牢牢防控风险之源,又解决根本问题。
科学化原则,即评估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地方法治发展的状况。科学化原则,一般是通过评估指标的科学获取方式、对评估指标进行科学计算等系统化的科学方法论来加以保证的。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而言,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了两类不同的指标,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在评估法治发展状况时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优势。但是,在中国地方法治评估体系设计中,考虑到评估主体和评估结果的效用和权威性,应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主观性指标。所以,此科学化原则也可以称之为客观性原则。,社会建设最为直接的内容就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这是社会建设的具体内涵,也是实际工作的直接抓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百姓心为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推进社会建设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协调推进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工作,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在一个“常”字。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都彰显了将党的思想建设更加推向常态化的理念。从《方案》部署上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常”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习定位之“常”。根据《方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被明确定位为“不是一次活动”,而“要突出正常教育”,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二是参加范围之“常”。之前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将参加人员定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在全体党员中”开展,范围更加广泛、深入。三是承接单位之“常”。根据《方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要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如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每次围绕一个专题组织讨论。同时,要在党支部范围内讲党课。四是开展频率之“常”。“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没有以批次、阶段、环节等集中性方式开展,而是在党内常态化地铺开。,在他看来,信访下基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民间矛盾,更可强化执政党与民众的联系——密切联系群众,一直被中共视作获得政权、赢得民心的法宝,但一些干部时有懈怠。
二是完善立法工作机制。提高立法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和把握立法规律,健全完善立法工作机制,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法律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为此,“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立法工作要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立法活动规律,科学合理地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坚持依法立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正确行使立法权。要坚持科学立法,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深入推进立法精细化,努力做到法律条文能具体的尽量具体、能明确的尽量明确,确保立出来的法站得住、行得通、真管用。要坚持民主立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保证人民通过多种途径有序参与立法,使立法更好地体现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积极回应社会关切。,——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新闻舆论工作形成最大公约数,就要站稳群众立场,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注重把群众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报道出来,为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鲜活素材和精神养料。当代中国,人们的利益追求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真实反映各方面利益的难度空前增大。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不回避矛盾,注重反映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倡导什么、反映什么都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切身感受,创作什么、提供什么都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要,真正把民心民意鲜明地亮出来。要把实践当成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多到基层一线,切身体验基层工作的实际,体会百姓生活的喜忧,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在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中找准新闻舆论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从老百姓朴素的话语中提炼闪光的思想,从人民鲜活的首创中萃取创造的元素,进而做好民心民意的“深加工”、“精加工”,使党中央在制定大政方针时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民心的最大公约数。,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关键是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这个原则在现实中总体上坚持得比较好,但也面临不少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媒体技术、媒体种类、媒体形态、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主渠道、主战场。如何管好媒体尤其是管好互联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与此同时,“党管媒体”原则的贯彻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体现为“不想管”“不会管”“不敢管”。
【編輯:KHATIJA】
相关新闻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二题 2023-01-16 01:02
- 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思想营养 2023-01-16 12:43
- “努力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 2023-01-16 12:11
- 三问2015年传媒圈之变 深入转型深层融合深度洗牌 2023-01-16 01:01
- 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 2023-01-16 12:33
相关新发布
- 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2023-01-16 12:54
- 《大学》的精神生态价值 2023-01-16 12:21
- 诚信是当代不可或缺的品质 2023-01-16 12:42
- 在依法治教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3-01-16 12:58
-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的现实路径 2023-01-16 12:51